“遗嘱”出炉?!你们又双叒叕造他的谣,真的会心安吗?
最近,杨振宁又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。
微信截图
这则消息的内容大致为:
杨振宁表示自己的遗产已经分配完毕,妻子翁帆获得了一座别墅的使用权,杨振宁与前妻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将获得现金资产。翁帆获得的是北京某高校专门给杨振宁建造的一座三层小别墅,可是这座别墅杨振宁只有居住权,产权还是归大学所有。
这件事究竟是不是真的?
针对“杨振宁遗产分配”的传闻,我们通过网络搜索,并未发现有媒体报道,只有某些娱乐、八卦类账号曾提到。
经梳理发现,消息起源于关于一座别墅的讨论,网友称该别墅仅有居住权,而产权归大学所有。经过从标题到内容的演变后,才出现这样一则消息,并开始在网上疯传。
随后,“北京时间”联系到杨振宁先生的助理,其表示此事为谣言,完全是胡说八道。
虽然已有辟谣,但坊间关于杨振宁的蜚短流长,从未止息。“争议”和“八卦”似乎一直伴随着这位95岁的老人。
争议的开始:与翁帆的“老少恋”
2004年,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女士结婚,两人年龄悬殊的“老少恋”不仅轰动全国,也触动了一些人,受到他们的讥讽。
这些年来“翁帆不幸福”、“翁帆笑容背后的真相”、“翁帆嫁给杨振宁的目的”等分析不绝于耳。
由于两人巨大的年龄差距让人产生了很多的联想,于是他们一直期待着“翁帆肠子都悔青了”这样的新闻出现,两人伴随着这些质疑已经走过13个年头了。
爱情究竟是谁的事?相信每一个人都认为这完全是自己的事。
但两人的感情却引来了数不清的纷纷扰扰,有赞颂者,有漠然者,有感动者,而为数最多的,显然是反对者。作为当事人的杨振宁对此处之淡然,一句“能不能慢点曝光?”一笑而已。
争议的焦点:杨振宁“爱不爱国”
如今,杨振宁除了结婚一事“冒犯”了不少人的“道德观”外,“爱国论”也是争议的焦点。有网友拿他与邓稼先比较,称“锦上添花不及雪中送炭”。还有网友认为,杨振宁对美国的贡献远远大于中国。
在今年2月份,杨振宁、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、转为中科院院士的报道更是迅速点燃网络,被网友热议。
杨振宁表示,我是1964年3月23日加入美国国籍的,当时做这个决定曾考虑了很久,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。1983年在一本书里我曾经说我父亲到临终时都没原谅我放弃中国国籍。
据新华社报道,杨振宁说,我很欣慰,多年来,为了帮助建造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友谊桥梁曾做过一些努力。我曾经说:“没有这座桥梁,世界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与安定”。
“我知道网上有些人对我有种种奇怪的非议,我想这里面有很复杂的成分。我的态度是只好不去管他啦!”杨振宁说。
事实上,杨振宁对中国科学界的贡献是很大的。他站在世界科学界最高的位置上,给中国科学家提供视野和角度。
而杨振宁回来也绝不是养老,他仍在发表文章,做研究,仍有很多贡献。杨振宁定居清华后,多次在中美之间奔走,带了很多学生,甚至给本科生上课,让中美学术界对接。
他还把在清华的工资捐出来,用于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。现在一批年轻学者已经在国内外崭露头角。
不得不说,只要我们对这位老人的生平稍稍多做一点了解,就应该会为我们现在对他的不够尊敬而感到羞愧。
争议面前,我们往往忽略了他的贡献
照美国物理学界的权威评价,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,第三位物理学全才。也就是说,他是当世物理学界第一人,他的“宇称不守恒”观念颠覆了物理学的一般认识。
杨振宁都有哪些成就?他为中国做了哪些贡献?下面这些可以回答你的问题。
1957年,杨振宁与李政道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。
在接受诺贝尔奖时,杨振宁说:“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:在广义上说,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,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,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,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,同样的,我又专心于现代科学。”
1957年,中国物理学家李政道(左)、杨振宁(中)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(来源:环球时报)
他在许多场合公开评价自己最重大的成就是,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。
在当时的条件下,中国科研水平不如人、条件不如人,但邓稼先站出来说,中国人也可以造原子弹;杨振宁站出来说,中国人也可以获得诺贝尔奖。这给中国人带来的精神冲击是突破性的,是中国年轻一代科学人信心的基础性支撑。
其实,杨振宁给年轻一代带来的不仅仅是信心,还为中国年轻科学家的培养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。
1978年3月
在杨振宁等人的倡导下,中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。
1980年
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“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”,资助中国学者去该校进修。
1983年12月28日
杨振宁向邓小平建议:“国外认为,搞软件15—18岁较有利。”由此,科大少年班设立了计算机软件专业。
1984—1986年
杨振宁倡议的“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”“吴健雄物理奖”和“陈省身数学奖”相继成立。
1997年
在杨振宁建议下,清华大学决定根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经验,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。杨振宁把在清华的工资都捐了出来,用于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。
90岁仍发挥余热
杨振宁在90岁的年纪,依然在给本科生上课……
2003年底,杨振宁回北京定居。清华大学盖了三幢“大师邸”,一幢给杨振宁,一幢给姚期智,一幢给林家翘,姚和林都是杨振宁劝回来的。
更不要说,他以物理学第一人的身份,用“面子”为中国请回多少人才,为中国科学家打开了怎样的视野,与世界科技前沿拉近了多少距离。
很多人都知道,钱学森为美国军事部门拦阻拘押,历经艰险回国的事,却不知道1971年春,中美关系解冻后不久,杨振宁马上就决定回国看一看。《中国大百科全书》物理学卷记载:“杨振宁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。”
1971年,毛主席接见杨振宁(来源:中安在线)
美国联邦调查局曾因此多次找杨,都被他顶了回去。杨在美国到处演讲,介绍新中国的情形,许多美国人受他影响,开始愿意同中国亲近;一些美籍华人学者纷纷回国探访。
在上世纪70年代华人轰轰烈烈的“保钓”运动中,杨振宁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讲述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。他在保钓学生中发表的演讲,对当时台湾留美学生影响巨大。
如今,95岁的杨振宁“希望多活5年,陪妻子“。在一片口水声中我们静下来想想,这位科学家有着精彩的故事,而更多人关注于他的“八卦”与“争议”,这样的失焦跑偏实在是令人深思。
在杨振宁的花边新闻和被曲解的只言片语外,我们或许更该了解他的贡献:
李淼,物理学家,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
图片来源:美亚在港村
更多精彩内容,
扫描二维码下载杭州网APP
给你好看!
猜你喜欢
合作或广告请回复“商务合作”
来源:中国新闻网(cns2012)综合新华社、环球时报、美亚在岗村等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本期编辑:未果
小编想问那些造谣、传谣的人,你觉得真正可怜的是翁帆还是你?为杨振宁老先生对科学的贡献、对中国的贡献点个zan吧!